相變化材料於紡織領域上的應用
相變化材料於紡織領域上的應用

相變化材料於紡織領域上的應用

1980年美國國家航太中心為改善太空服的熱性能,曾將相變化材料以微膠囊形態安置於紡織結構中,以使太空人可有效對抗極端的溫度變化,雖然此計畫並未如預期成果,但後續發展卻值得吾人注意,如將相變化材料加入纖維或塗佈於織物中,應用產品以滑雪衣、手套、襪子、毛衣、靴子和鞋子等為主。

相變化材料的效能
    相變化材料在相轉化過程中,因吸收周圍能量而使溫度持續增加到融點為止,此材料也由固態轉變成液態,若再加熱,則相變化材料的溫度將再繼續上升,但整個過程相變化材料與周圍溫度均保持常數關係。相變化材料通常在相變化過程吸收大量的潛伏熱,並在冷卻過程達到結晶溫度,以釋放潛伏熱,因此,該材料由液態變成固態時的溫度常保持一定。相變化結束後,繼續冷卻亦可使溫度繼續下降。
為了解相變化材料對加熱時的實際吸收能量,我們以水為例子說明其功效:冰溶解成水的潛伏熱約335焦耳/克,水加熱升溫每度所吸收的熱約4焦耳/克,所以冰轉為水的相變化熱能約為水加熱升溫熱能的100倍。近年來科學家已發現超過500種以上的相變化材料,但這些材料產生相變化溫度的區間與熱儲存能力均不同。
具有不同鏈長的碳水化合物,其相變化溫度非常接近人體肌膚溫度,唯此碳水化合物的純度須達95 %以上或互相摻合,才能達到特定的溫度區間。一般而言,液體狀態的相變化材料係以膠囊為載體,該膠囊的直徑約1~10 μm,其用途在於對抗磨損、剪力、壓力等機械力或熱、化學侵蝕等環境作用力。

相變化材料的織物加工
    紡織應用相變化材料技術不外乎纖維包覆、織物塗佈或分散於發泡體中。在纖維包覆方面,係利用濕式紡絲技術將相變化材料置放於亞克力纖維中,使得該纖維具有永久的相變化功能;在塗佈方面,相變化材料係以微膠囊形態嵌入樹脂內,再塗佈於織物或發泡體上;在發泡方面,相變化材料微膠囊則以混入方式形成分散體,再經由乾燥過程將水份蒸發出來,而此材料通常被安置於織物旳夾層結構中。

相變化材料的熱效應
     對紡織品而言,含相變化材料的織物結構具有以下特點:
˙冷卻效應:如吸收身體熱量等。
˙絕緣效應:相變化材料因放熱而形成熱障,可降低人體熱能釋放,以防止人體熱能流失,唯相變化材料將熱排入織物,亦將形成良好的絕緣效果。
˙調節效應:溫度變化導致相變化材料產生吸熱或放熱反應,可有效調節身體溫度,使其變化率近乎常數。
    相變化材料的功能和持久性均由熱容量所決定,所以應用此類材料需先了解熱效應,再尋找符合應用效益的相變化溫度。此外,織物結構也會影響相變化效果,如:薄而密的織物可迅速達到降溫效果,厚而虛的織物則易達到絕緣效果,至於熱調節功能則須選擇較佳組合的熱容量、織物厚度與密度。

熱效應檢測
    量測織物熱容量與相變化溫度可利用熱微差掃瞄卡計,至於熱容量轉變成絕緣時間則可使用動態熱轉移測試法,此測試法亦被用於量測相變化材料因吸熱所造成的冷卻效果。此外,最近亦發展一種可測試溫度變化的新檢測儀器,該儀器可測試相變化材料在各種溫度變化,並可進行溫度設定,以模擬人體皮膚溫度,該儀器亦可應用於單一織物結構或多層織物結構的溫度變化檢測。

醫學上的應用
    近年來諸多醫療性紡織品亦使用相變化材料,如:外科手術服、病床用紡織品、急診用紡織品等,其中:外科手術服因長時間穿著,所以材質的設計主要在避免細菌所產生的滲透或擴散作用,此類紡織品的穿著性較差,但適當地運用塗佈相變化材料,可得到良好的改善效果,如吸熱或放熱作用對體溫的調節效能等;在床罩、床單和毯子等病床用紡織品方面,相變化材料除改善舒適性外,主要仍在調節病人體溫;此外,急診用紡織品應是未來相變化材料較具發展潛力的產品,其發展重點偏重於開發持續性及緊急冷卻性等功能,用以消除病人手術後所產生的熱效應。
    由於相變化材料具有持續保溫的功能,因此權充絕緣材料應是另一個可考慮的應用市場。雖然相變化材料具有諸多醫療性紡織品的應用優勢,但仍應注意許多實質上的需求,如:耐洗滌、不被液體或微粒雜質穿透、抗靜電、超低過敏性及抗菌性等。

結論
    雖然相變化材料仍有諸多功能尚待發覺或研究改良,但其所具有的熱效應已逐漸受到研究界所重視,如紡織業對生理舒適性之應用等,預計未來此類研究將持續擴展,也將帶動產業界積極進行產品開發,諸如以往,一種新素材的發現或創新,往往帶動諸多科技技術的興起或發展,同樣的,我們也期待相變化材料能為紡織業界開創另一新興領域。

資料來源:

TNET